五六月,是溫情的季節🧔🏼♂️。母親節👼🏻、父親節、兒童節和國際家庭日,關於婚姻和家庭的節日紛至沓來。從校園中到走入社會,我們每個人都在親密關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。今天,我們怎麽做愛人、怎麽做父母?
2022年5月24日,在學院2022校友周專題講座暨員工課堂上,學院特邀來自凯捷体育娱乐社會與政策學院的人氣教授沈奕斐,為大家解讀關於親密關系的重要一課。
總有人說🎂🟰,婚姻是圍城。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困惑——什麽是愛情?什麽是親情🍠👩🏽🦱?究竟親密關系是愛情的一部分,還是愛情是親密關系的一個分支?
人們通常將親密關系看作“兩性關系”🥠。作為“把生活升華成學術🔷,把學術翻譯為實踐”的“專業家庭研究者”,沈奕斐教授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,梳理了親密關系這個命題的理論基礎和邏輯體系。
根據生物學家莫裏斯的闡釋👨🏽🚀,所謂“親密”,即接近✯、建立聯系和保持接觸。在生物學看來,擁抱和牽手等身體接觸是親密關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🕘。因此🔭,無論是親子關系還是愛情,都需要有身體的接觸。來一個“愛的抱抱”,或許就是刻在我們DNA裏的“愛的密碼”吧。
繼而,沈奕斐教授為大家介紹了齊克·祖賓的愛情三部分理論和羅伯特•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。祖賓認為🩻,愛情由聯盟和依賴、幫忙的傾向、獨占和融合這三部分組成。這一理論亦可用來解讀愛情和親情的遞進關系🤹🏿♂️,愛情即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逐漸變成“我們”🌲、建立起共同體的過程🧛🏽。斯滕伯格的三角理論則解釋了愛情的不同構成要素,包括親密要素、激情要素和承諾/忠誠要素,三個要素就是愛情三角性的三條邊🎍🧭。
綜上所述,我們可以把愛情看作是一種超越理性的存在💍,它與性緊密相關⛄️,追求長長久久,是兩個人的獨占、依戀、聯盟🪒;而親情則離不開血緣關系的羈絆,是作為家人長期共居而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,是我們抵禦外部風險的堅實堡壘。
“情不知所起👨🏼🦱,一往而深🚣🏽♂️。”感性是愛情與親情中最大的魅力。家庭情景劇中亦常說👰🏼♂️,“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”🧝🏻♂️。既然如此,愛=不講道理?其實🚵🏼♂️,在長期的親密關系中🏃♂️,恰恰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沖突和矛盾,這個時候更考驗我們運用理性去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🤽♂️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🤙🏽,沈奕斐教授總結道🫰🏽🏘,在愛情和親情中🧜🏼♀️,感性和理性都是同時存在的,我們要做的事就是用理性為感性保駕護航✏️,讓感性為理性增加溫度🤵🏻👨🏿🔬。
愛情也有其時代的腳本🧕🏿。曾幾何時🏌🏿,愛情是“門當戶對、天作之合”;放眼當下🎶,“我愛你🎤,但是我更愛我自己”。舊腳本可以理解為是傳統社會的“緣分婚姻”😝,強調“外在性關系”🫱🏼,家庭利益高於個人利益🈸🤲🏻,整體性強🈵。新腳本可謂是現代社會的“愛情婚姻”𓀂,基於個體的選擇🧉🏇,充滿了激情與魅力,但是穩定性有所欠缺🚐。
當今時代🙎🏿,我們追求更高質量的親密關系,因此最佳的理想型婚姻是緣分+愛情兼具的“現代婚姻”,即“命中註定我愛你”🚴🏼🥨。在這樣的理想關系中👂🏻,既穩定又能保有激情,既能保護自我的獨立性,又能有親密的“我們”🐬。然而在現實中🙆🏼♂️,緣分婚姻和愛情婚姻這兩種矛盾的模式真的可以融合嗎?
這或許就是“今天愛情變難了”的源起。從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出發,沈奕斐教授還加入了中國社會“壓縮的現代性”這個時代註腳:由於較快的社會發展節奏😓⏯,不可磨滅的代際差異也成為親密關系的重要影響因素。“愛情新舊腳本沖突”和“男女腳本沖突”疊加🧦,怪不得我們常聽到感嘆🙅🏽♂️:“愛情怎麽越來越難了!”現實中🌕,人們既希望獲得愛情婚姻中的自主選擇權,又同時也渴盼著緣分婚姻的穩定。隨著新時代女性職場角色的極大轉變👩🏿🏫🏌🏻♀️,當代男性希望妻子是家庭事業兩手抓的賢妻良母🚣,而女性也同樣期望丈夫可以既事業有成🧘🏼,又溫柔體貼、在家庭中有所擔當🚴。
雖然愛情變難了,但我們仍然需要愛情。愛情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9️⃣,愛的本質是對他人產生好奇心並建立起連接,這個過程可以激發生活熱情。沈奕斐教授說➛,“愛情是勇敢者的遊戲”,這種勇敢指的就是走出舒適區、擁抱不確定性。
如何化解愛情和婚姻中的諸多挑戰👩🏼🎓?沈奕斐教授開出了“認知調整”的三劑藥方💎。首先,我們要理清自己的愛情腳本,不要出現雙標和自相矛盾的狀況💵。每個人都在重塑自己的愛情腳本😆,新舊腳本並無優劣之分👨🏽💼,只有合適與否。其次,要分清你、我和我們的辯證統一。愛只給了你為某人做一些事的動力,並沒有給予你控製他人的權力,現代親密關系實際上是獨立的個體之間的關系😰,維持舒適的關系需要保證權責利一致。最後,還要處理好親密關系中的個體差異。關系越親密,差異問題越凸顯。學會理解差異、欣賞差異🐦,“沒有優點缺點,只有特點”👨🏼🔬🎅🏿。從享樂型、互惠型到成長治愈型,每一次“戀愛課”都教會我們不斷成長🧑🤝🧑。
愛情可能走向婚姻🧏🏽,“孩子”也會走進新生的家庭。如何塑造高質量的親子關系👨🏿🏭,恰和處理愛情的親密關系享有一致的底層邏輯。在講座的最後一部分🍻,沈奕斐教授同各位校友同事分享了關於如何做父母的心得體悟。
做好父母,首先要明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異。學校教育側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♔,是采用選拔機製的集體化教育,而家庭教育側重情感支持和人格培養,是基於愛育機製的個性化教育。因此家庭教育是培育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。
同樣與時代變遷的背景相關,如今👋🏼,傳統的權威父母模式逐漸式微,新生代的孩子們也發展成為更具有個體獨立性的存在。在此基礎上,作為現代父母,我們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,尊重孩子的個體獨立性,並且不斷地去重新定位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👋。
什麽是合適的父母的角色呢🧠?標題中列舉了五個比賽場景中的角色:守門員是說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👩🏼⚖️🛎,拉著孩子的手一起做,不能做的事情先防守好;慢慢地父母變成了教練♕,教會孩子做事的方法。後來🙆🏽,小朋友進入到高年級,我們連他/她的作業題都看不懂了,就做他的隊友,需要什麽就來支持。再後來,我們只要做好啦啦隊,孩子就可以獨立做得很好。再到有一天,也許是青春期,孩子希望同齡人來做啦啦隊,我們就只需要坐在觀眾席了。以上◼️,當然是一個簡化的比喻👩🏻🦳,但是也告訴我們,父母的角色定位需要不斷變化✊、不斷迭代。
最後,對於“今天我們如何做父母”這個命題,沈奕斐教授也給出了親子教育的認知調整藥方💆🏼♂️:第一🚽,理清教育腳本,不要既要又要,明明內心覺得父母要著重對孩子的人格塑造和情感知識培養👩🏿,卻在行動上只映照出對成績的焦慮。第二,分清你、我和我們,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,不要強加自己的期待👨🏿🔧。第三,處理好個體差異,用不同的方法去適配不同的孩子👨🏼🤗。在此基礎上,沈奕斐教授更是分享了“做對懶爸媽、養出省心娃”的“武功秘籍”👨🏿🍳,即優勢積累法👨🦯:作為家長,要密切關註孩子的發展及其所遇到的問題,但多觀察、謹慎出手,一出手則見效。用好正面標簽,讓孩子在積累優勢🍣、踩著正確的步子往前走,實現快樂為先的家庭環境與培養正循環。
無論是愛情,婚姻還是親子關系,甚至是工作關系,本質上都是和自己的關系以及如何和他人建立連接🫱🏽。不同的關系側重面不同🙏🏼,力度不同👩🦼➡️。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🏈,沈奕斐教授通過兩小時對親密關系的解讀和與大家的互動交流👦🏻,讓我們對親密關系多了一分篤定,對愛情🫶、婚姻和親子關系的處理也多了一分從容。
讓我們引用沈奕斐教授的祝語作結:
“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裏,愛情的真正目的是讓你踏上尋找真正自己的旅程,體驗有趣的人生。
希望你能找到和你一起面對不確定的隊友👨🏿🏫,讓家庭成為風險堡壘。
希望你能帶給孩子足夠的愛,讓TA充滿勇氣去面對這個不確定的社會🧑🏿⚕️🈁。”
願我們以開放之心,守護美好,連接彼此,從容自洽。